業內快訊
研究果蠅眼睛可找到對抗癌癥新方法



果蠅(研究最廣泛的是黑腹果蠅)是生物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20 世紀初,Morgan 選擇黑腹果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簡單的雜交及子代表型計數的方法,建立了遺傳的染色體理論,奠定經典遺傳學的基礎并開創利用果蠅作為模式生物的先河。果蠅作為研究人類疾病的模式生物,與哺乳動物不僅在基本的生物學、生理學和神經系統機能等方面比較相似,而且果蠅有其作為模式生物的獨特優勢。由于其清晰的遺傳背景以及簡便的實驗操作,使其在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個領域都占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在整個遺傳學發展的演變過程中,果蠅與遺傳學相互融合、發展、進步。在不斷用于各種遺傳實驗的過程中,它也極大程度地豐富和更新了遺傳學的概念及內容,對于生命科學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果蠅全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它在胚胎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疾病發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中正在發揮更大的作用。果蠅幼小的身軀反映的卻是科學的大世界。蘊藏著數量驚人的科學信息。生命科學各分支延續發展的同時。在果蠅研究中找到了結合點,而且相互交融滲透。果蠅簡單的神經系統、結構精密的信息系統、復雜的行為等特點為研究基因 — 神經(腦)— 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動物模型。
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俄羅斯蛋白質研究所和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得出結論,RPS-12蛋白有助于抗癌治療。人體中的一種名為RPS-12蛋白質可誘發三陰性乳腺癌,可能還導致有其他種類的癌癥。研究發現,RPS-12間接影響重要的細胞間信號通路(WNT基因)的激活,而該信號通路在胚胎發育階段被激活,在健康細胞的成年階段被關閉,研究人員以果蠅的眼睛為研究對象,相關研究結果已被發表在《科學報告》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
人類疾病的大約70-80%的基因都與果蠅的基因有關。從進化的意義上講,它們實際上就是相同的基因。
遠東聯邦大學生物醫學院天然化合物藥理學實驗室主任弗拉基米爾·卡塔納耶夫解釋稱,“果蠅的這個基因與人類的WNT基因匹配。 它們在胚胎發育階段被激活,但在成年時被‘關閉’。但是,基因可以因突變而再次啟動,這樣會導致細胞繁殖失控,最后的結果就是導致癌癥。”這是誘發三陰性乳腺癌和肝癌、腸癌等其他的癌癥的原因之一。
科學家們尋找了在發生突變后能激發癌變的基因。為此,他們把人類腫瘤中活躍的基因“插入”到果蠅眼的基因組中,將其激活,并觀察果蠅眼情況發展中的潛在缺陷。結果,果蠅眼睛出現萎縮,并呈現鏡面狀。
研究果蠅眼癌的項目被稱為“Humana Fly”。科學家在10多年前就在蛋白質研究所開始了這項研究,目的是尋找新的人類致癌基因。第一階段的最終實驗于2020年進行。目前已經建立了廣泛的遺傳信息庫,用于隨后尋找導致出現癌癥的物質和機制。
果蠅的眼睛用于實驗并非巧合,它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模型。果蠅眼有著復雜且多階段的發育方式。人類已知的幾乎所有信號傳導途徑和細胞機制在其發育的各個階段均被激活。基于此,科學家建議,任何人類致癌基因,如果“移植”到果蠅的眼睛中,都會導致其發育受到影響。一只眼睛受損的果蠅可活到成年,這意味著只需通過顯微鏡研究昆蟲,就可以觀察疾病的發展。